加强“五老”队伍建设 是加强基层关工委建设的

来源:未知

日期:2015-03-19

伊通满族自治县关工委

“五老”是关工委这个组织系统的根基,是我们工作的主体。为此,我们一直把加强“五老”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关工委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。

一、千方百计,把“五老”动员出来

一是依靠党、政支持。各级党、政领导对加强“五老”队伍建设都很重视。县委在2001年下发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的决定》中,要求“各级党委、政府要把动员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,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,动员更多的‘五老’参与关工委工作,形成有进有出的工作队伍”。各乡(镇)党委及村党支部也下发文件、作出规定,动员“五老”参加关工委工作,并郑重地向“五老”颁发聘书。县直教育等部门分别向报告团成员、法制副校长颁发了聘书。

二是主动上门求贤。“五老”主要有四种情况。第一种是愿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献余热,主动要求出山;第二种是只想安度晚年,靠一般号召不可能出山;第三种是在职时未接触青少年教育工作,怕做不好,不敢出山;第四种是不了解关工委工作,不知道怎么出山。上述情况,都需要登门做工作,即便是对主动出山的“五老”,由于退休后思想变化和工作转换,也需要登门讲清关工委工作的内容和要求等。至于后三种情况,更需要上门求贤。前几年我县成立街道办事机构时,我们主动上门请老党委书记张振山、王连富等出山。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,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。保南村关工委在给留守儿童落实包保人时,“几顾茅庐”,把退休老教师高振文等请出来,挨家挨户落实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。

三是发动头雁带动。原景台镇秀山村贾恩选,先后为3名因交不起住宿费而辍学的学生筹集费用,关爱15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事迹传为佳话,成为省劳动模范和县、市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。一次,他顶着大雨将15名留守儿童背过河后,见还有3个孩子的家长没来,就也把他们背过了河,然后瘫软在雨中。我们利用这样的事迹,带动“五老”出来工作。

四是坚持动态管理。针对由于年龄、健康等原因退出“五老”队伍的,及时补充;针对个别不起作用的,适时调整;抓住换届之机,把新退下来的同志充实到“五老”队伍中。

二、多措并举,把“五老”积极性调动起来

一是搭建平台,各展所长。县关工委和各乡(镇)街关工委成立了由十大员组成的关爱工作团、法制报告团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等工作平台,使每个“五老”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特长的“头衔”,展示自己的风采。传统教育报告员王桂芳1946年入党,宣讲报告极具感染力,有的成年人也自觉加入到了孩子们队伍中,听她的报告。

    二是典型示范,学有榜样。县关工委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“五老”,及时加以总结宣传。营城子镇红塔村“五老”杨才、大孤山镇刘家村“五老”赵有等,为了帮教失足青年和创办文化大院,自掏腰包5000多元,协调社会有关部门帮助回头浪子创业,被评为优秀“五老”

三是表彰激励,增强使命。全县96名“五老”受到省、市的表彰或被评为先进;近三年来有50余名“五老”的事迹在省、市、县媒体上作了报道。201111月,省文明委带领省内各大媒体到我县采访保南村“五老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。中国吉林网、吉林日报、新文化报、城市晚报等媒体作了充分报道,国内其他媒体还作了转载。

四是高看一眼,动之以情。县、乡、村各级都主动关怀、关心“五老”的生活和工作。听取“五老”们的意见、建议,让他们知政、知情。小孤山镇党委作出决定,“五老”的子女或孙辈就学、参军、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和照顾,尤其是在机动地承包中,给予优先和政策倾斜。

    三、注重实效,把“五老”作用彰显出来

    一是在弘扬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,发挥“五老”的传承引领作用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,县、乡两级组成240个“五老”报告团,有1300名“五老”宣讲员深入到学校、社区、村屯和企事业进行宣讲。小孤山镇张云岐,凭借自己从教几十年的经验和演讲专长,报告生动,引起了共鸣。

    二是在“两学一创”活动中,发挥“五老”传授科技、扶持创业的作用。组织那些有种养技术、有经营管理经验的“五老”,打破地域和单位界限,统一开展传授科技、扶持创业活动。马鞍山镇原党支部书记杜海青,曾担任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,凡是种植蔬菜的青年农民,不管是哪个乡、哪个村的,他都有求必应。

    三是在学法守法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,发挥“五老”的辅导、帮教、监督作用。组织“五老”作报告;举办模拟法庭和开展以案释法等活动;开展网吧监督工作;对有劣迹和刑满释放的青少年实行定人、定责、跟踪帮教。营城镇关工委在“六五”普法中,组织168名“五老”作报告,还确定48名“五老”组成网吧监督队伍。

    四是发挥“五老”在关爱留守儿童、弱势群体、特殊群体青少年工作中的包保作用。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。落实包保对象。建立定期与打工在外的家长联络沟通制度。定期走访、看望、了解留守儿童包保情况。大孤山镇“五老”赵忠坡在搞好协调包保工作的同时,亲自包保本村留守儿童李某。景台镇石灰村小学生刘某,父亲患精神病,母亲改嫁。“五老”刘淑玲连续包保他5年。正是由于全县6000余名“五老”的辛勤工作,才使8000多名留守儿童无一辍学、无一犯罪。

Copyright © 2024 白山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吉ICP备16005346号

技术支持:吉林省关工委网络数据信息中心